天氣陰冷,時不時還有一陣風吹過,讓早春時節乍暖還寒的氣息更加明顯。街道上人不多,白長軍始終保持微微笑意,不急不緩地走向每天工作的地方。
這是2021年3月10日上午,臨近9點,白長軍走進北川新縣城巴拿恰商業街北川羌族草竹編扶貧就業工坊。他的老師、北川羌族草編非遺傳承人黃強已經打開大門,白長軍用一個微笑與黃強打過招呼后,就安靜地坐在工作臺前。
新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白長軍編制竹編工藝品
金龍場來的編織工
條形工作臺上,放著一張剛設計好的編織圖樣。根據這個設計圖,白長軍將創作一組李白詩意頭像竹編工藝作品。
竹絲柔順而細長,白長軍的雙手靈巧地翻動,時不時瞄上一眼臺前的樣圖。老師黃強站在一邊,偶爾會指點一下,也上手示范。每當這時,白長軍就會安靜地抬起頭,隨后以點頭示意,繼續編制起來。
今年42歲的白長軍是梓潼縣金龍場泉水村人,先天性聽力和語言障礙。他的父親白開福介紹,白長軍雖然有殘疾,但領悟性特別強,1998年參加了一個月的篾貨編織培訓后,就在家編枕席、扇子、提篼等篾貨,面向當地群眾出售。
2017年11月29日至30日,綿陽市首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舉行,白長軍出現在賽場。這次比賽,是父親為他報的名,“主要是想通過比賽讓他更自信”。比賽時,白長軍編的是一把扇子。因為沒有輔助工具,比賽結束時他的作品沒有完成,顯得很著急。
北川羌族草編傳承人黃強是本次競賽的評委之一,看到白長軍編制的竹扇“總體還不錯”,與幾位評委商量后,給出“三等獎”的榮譽,以示鼓勵。
那次比賽,黃強發現了白長軍的潛力,準備將他帶到北川培養,提升其編制技藝,進入羌族草編、竹編傳承隊伍。為此,黃強特意向白長軍下了50把扇子的訂單,對其編制技藝進行考驗。
2018年2月20日,元宵節剛過,黃強專程趕到白長軍家中“驗貨”,并與他父母交流。幾天后,白長軍成為北川羌族草竹編扶貧就業工坊的一員。
《熊貓圖》
從篾貨工到手工藝者
北川羌族草竹編扶貧就業工坊,也是中國殘聯掛牌的北川殘疾人文創及就業基地,這里陳列著一組竹編作品,多數都是白長軍制作的。
從梓潼老家到北川新縣城,白長軍最初并不適應,顯得拘束而敏感。工坊的伙伴們經常會有一些開玩笑的動作,白長軍以為是針對他的不友好動作,就生氣地跑回寢室,拿起行李就走。
語言無法溝通,黃強就通過微信視頻聯系白長軍的父親。在電話那頭,父親用手語耐心解釋,“那是一種閑時的娛樂”,他似乎理解了,有點不好意思,自然也留了下來。
在白長軍的意識里,竹編與篾貨并沒有什么區別。每次看到黃強設計好的樣圖,讓他按圖編制,他心里有點抵觸。黃強反復用手勢比劃,也拿竹編工藝作品給他看。當第一件竹編工藝品編制完成后,他或許覺得竹編工藝品比普通的篾貨更好看,情緒很快就調動起來了。
觀念轉變后,黃強專門將白長軍送到四川青神學習竹編技藝。那次學習歸來,白長軍的編制技藝更加嫻熟,“只要給出設計圖樣,他就會不走樣地編出來”。
從篾貨工到竹編手工藝者的轉變,讓白長軍的性格明顯開朗起來,時不時也會與身邊的工友們“開點小玩笑”。2018年12月,白長軍參加四川省第五屆殘疾人職業技能競賽,獲得竹編類二等獎。
這份榮譽,白長軍并不理解。黃強撥通白長軍父親的視頻電話,父親用手勢告訴他“獲得的這個獎,不容易,說明你編得好”,他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
《百福圖》
無聲世界的幸福
生活在無聲的世界,也無法表達自己的語言,但白長軍在現代而時尚的中國羌城,能夠用雙眼捕捉到這個世界的美好,還有靜謐的幸福。
白長軍的生活很單調,每天都在工坊、宿舍之間往返,這樣“兩點一線”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或許太過單調了,但每當看到一件件親手編制完成的竹編作品通過物流走向更遠的地方,他都會咧嘴一笑。
那笑容,在黃強看來,其實是白長軍內心的幸福表達。
2019年8月,黃強幫助白長軍注冊了微信號、抖音號。微信,主要用來與家人撥打視頻電話,而抖音則是白長軍向外界展示編制技藝的載體。第一個抖音視頻,是2019年8月3日發出去的。到目前,他已經發布37個視頻,粉絲2375人。
白長軍并不知道有多少人關注自己的抖音號,語言障礙讓他無法與粉絲們互動,但每次發出視頻后,看到一側的小紅心,他就會得意地拿給身邊的人看。
白長軍家的經濟狀況并不好。在北川羌族草竹編扶貧就業工坊,他每個月凈收入在1800元到2000元。父親告訴他,與其他殘疾人相比這筆錢已經不少了,他用笑容來表達自己的開心。
更讓白長軍開心的是,他編制的《百家姓》《五十六個民族大團圓》《百福圖》等竹編作品,先后在各級展覽中亮相,還曾經走出國門展覽。就在幾天前,黃強萌生了為白長軍舉辦一次竹編作品展覽的設想。通過手語交流,白長軍明白了這個意思,顯得很興奮,在編制工藝品時,總是搖頭晃腦的,笑容就沒有斷過。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張登軍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