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新聞網訊 成風化人,潤物無聲。走進綿州各鄉村社區,文明鄉風撲面而來。為鞏固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實現基層自治,我市各基層街道社區、鄉鎮、村“各顯神通”,創新村規民約、積分制、道德評議、紅黑榜、聯戶制、鄉賢引領等多種舉措讓文明之花盛開鄉間,移風易俗改陋習。
三里社區居民查看積分公示
近日,記者走進涪城區青義鎮綿興村,“掙積分啦,快來把這些白色垃圾處理一下!”隨著村民王曉莉的喊聲,兩戶人家拿著掃帚、鏟子等走了出來共同維護村社環境。“我們村實行群眾文明指數積分制,做好事有積分獎勵;誰仗勢欺人、打架斗毆、造謠傳謠的,在負相關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被扣分。”村民向仕春說。積分制是“群眾文明指數’評價的表現,主要由基礎分、加分項、扣分項三部分構成。”綿興村相關負責人介紹,滿分為100,依托“村規民約”,按照“比戶容院貌看習慣”“比遵紀守法看品行”“比尊老愛幼看美德”“比移風易俗看節儉”“比傳播文明看典型”五個方面對全村非黨員群眾進行量化打分評比。將積分制度與分紅掛鉤后,村民的思想觀念也變得積極,現在家家戶戶都以爭先進為榮,誰也不甘人后。
積分兌換助力群眾養成文明習慣。“老板,這個是我的紅色居民兌換券,你看一下。”在石塘街道古井社區指定的“紅色超市”內,貨架上擺滿了各類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掛著“紅色商戶”標牌的超市里,擺放的所有商品都是可以通過積分免費兌換的,擁有“紅色居民”卡的群眾還可以享受8折優惠。“我協助社區工作,然后就有了積分,今年總共積了5分。今天買了一瓶洗潔精,用了1分,1分相當于5元錢。”社區居民唐恭告訴記者。
積分兌換商品,兌換服務等方式不僅在古井社區,在教育園區西園村等不少鄉鎮村也在實行。此外,古井社區還有“紅色指數”評價法:舉報、揭發他人違法行為加分,亂丟垃圾扣分,亂搭亂建扣分……”轄區居民通通以120條加減分項目為標準,開展正向激勵和反向懲戒。對于黨員干部低于80分的,取消各種評先評優資格,納入個人銀行征信系統和扣減年終分配等反向懲戒。
在涪城區青義鎮大新村村民委員會,一張紅黑榜關系著黨員村民的直接利益。紅黑榜管理將當地支持科技城建設發展黨員干部的工作實績、村民對科技城建設支持程度進行量化排序。百姓口碑好、主動支持發展、主動幫助動員群眾的上紅榜;群眾搶搭搶建、搶栽搶種、散布消極言論的上黑榜。同時,榜單的測評由村民民意測評,實行每月更新公示,在同等條件下,上紅榜者享有優先選房入住等多項實實在在的優惠。在龍中村,以十戶人為一單位,推薦一名聯戶長,負責這十戶群眾的環境衛生整治,矛盾糾紛調解,惠民政策宣傳等。聯戶長一般由群眾推薦,由黨員、群眾代表擔任,或由威望高的擔任,做到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
此外,安州區、游仙區、涪城區、科創區等地還通過挖掘當地鄉賢文化,用鄉賢的嘉言懿行垂范鄉里,以多種方式為鄉風文明“活血化瘀”,促進了社會和諧。(楊海燕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彭雪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