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由“安全儲糧、減損降耗”向“保質保鮮、綠色優儲”高質量發展躍升——
綿陽:10萬噸糧食“住”進智慧糧倉
“糧食到了倉庫,全程都有監控。”近日,在市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偉點擊著政策性糧食購銷監管系統的電腦操作屏,查看糧食從檢驗到入庫的每一個環節。
電腦上顯示著303個監控點位,輕點鼠標,糧儲概覽、倉房信息、糧溫、出入庫等信息在屏幕上一一顯示,若發現異常,趙偉會立即鎖定異常糧倉,根據顯示情況通知相應管理員,立即入庫排查。通過系統,可以隨時查看30公里以外各直屬糧庫的每一個角落,就連倉內一顆顆稻谷、麥子的溫度、濕度等都一清二楚——這得益于我市高效運用科技賦能,實現現代化儲糧。
今年秋糧收購順利結束后,糧食豐收的主戰場從田間轉到倉庫,糧食儲備庫扛起了“儲好糧”的責任。在這里,農民辛苦種出來的每一粒糧食都將經歷一場科技之旅。
走進市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一排排形似巨大集裝箱的米色平房倉映入眼簾,沿著3—2號糧倉外部的扶梯而上,抵達頂部進入倉內,谷物芳香撲面而來,這里“住”著今年我市出產的1500噸小麥。
“房間”內,小麥“穿”著厚厚的“保溫隔熱服”,配備了空調以及360度無死角高清攝像頭。“這些是可見裝備,在麥堆下,還分布著探測器和接收器,其中,溫度傳感器就像‘哨兵’,24小時監測著糧堆各處的溫度變化。”趙偉告訴記者,倉內的任何情況都會及時顯示在電腦上,確保糧食的安全儲存。
讓糧食真正藏糧于技。近年來,市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對現有倉儲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應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糧情測控系統倉容均達到標準倉容的100%,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占標準倉容的90%以上,有效將糧食損失率控制在0.7%以內。
通過低溫儲存,進入冬季,倉內平均溫度15℃以下,到了夏季,倉內平均溫度在20℃左右。目前,全市17個儲糧庫點、13.2萬噸倉容智能信息化改造全部完成,并逐步豐富平臺預警、動態監測、遠程診斷等功能,實現智能、精細、安全儲糧。
隨著新工藝新設備的投入使用,儲存著省市區政策性糧油10萬余噸的糧庫點,不僅降低儲糧過程中的水分損失和干物質消耗,減少倉內糧食損耗,也延緩糧食陳化和劣變,保持新鮮度和食用品質。
在我市,減少糧食儲存損失損耗貫穿于“購、存、調、銷”整個環節。在市糧油集團成立的專門糧油加工企業——綿陽市高新糧油購銷公司,升級改造了菜籽油、大米加工生產線,年加工能力提升至10萬噸,產能提高2倍以上,進一步提高糧油出品率,助力節糧減損。
不僅如此,投資103萬元建成的糧食烘干中心,在收購期間提前部署烘干作業,確保收購的潮糧隨到隨烘,減少糧食霉變等造成的損失浪費,為農戶解決晾曬難題,確保顆粒歸倉。近三年來,為農戶和糧食經紀人烘干糧食5000余噸。
為減少運輸環節的糧食損失,市糧油集團推廣應用自動化、智能化糧食物流裝備和大型機械化出入庫設備,改變原有包糧運輸模式,推進糧食流通散儲、散運、散裝、散卸“四散化”,單車裝卸效率由3小時縮減至1小時,減少人力成本和中間流通環節搬倒拋灑損耗。
精打細算耕好“無形良田”,打造節糧減損“綿糧樣板”。在糧食倉儲上,綿陽正在由“安全儲糧、減損降耗”向“保質保鮮、綠色優儲”高質量發展階段躍升。
(記者 尹秦 楊沐琪)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