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肉、臘肉香腸、燒白……這些都是四川人春節期間餐桌上最受歡迎的“常客”,沒有哪一桌菜離得開“二師兄”。吃豬肉,是四川人刻在基因里的熱愛。
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畜牧業生產相對穩定,其中生豬出欄6662.7萬頭,比上年增長1.7%,出欄量創2017年以來新高,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四川為何能成為養豬大省?保障生豬產業的底氣又在哪?近日,封面新聞記者走進菜市場、養豬企業,探訪了豬肉消費、生產情況,同時還采訪了專家、協會,從多角度解開“豬肉自由”背后的秘密。
工作人員正在整理豬肉
# 市場 #
豬肉價格穩定供應充足
春節前銷量最好
近日,成都高新區錦城大道附近的益民菜市里,在肉類區一個攤位記者看到,上面一排排整齊地掛著新鮮豬肉、臘肉和香腸等,下面冰柜里擺著豬蹄、豬內臟等。
“給我來這坨五花肉。”附近居民李先生指著一塊豬肉對工作人員說,隨后他又走向了蔬菜區。他告訴記者,準備再去賣點蒜苗,“中午炒盤回鍋肉。”
“2023年到2024年春節前,豬肉及豬肉類制品價格都比較穩定,波動不大。”店長楊為民指著身后的豬肉介紹,目前市場上一般豬肉價格在20元左右一斤,根據部位不同價格也不一樣,比如后腿肉18元左右一斤、排骨24元左右一斤等。
對于豬肉的銷量,他則說,近期銷量平均每天幾百斤左右,年前市民都會有囤菜的習慣,所以今年春節前幾天銷量最好,2月8日這一天銷量最高,當天賣了3000斤左右。
市民在選購豬肉
# 企業 #
豬廠忙生產
各企業春節前銷售增長明顯
春節是豬肉消費的旺季。在四川,老人們會提前一個月到市場預訂新鮮豬肉,精心制作出油潤鮮亮的臘肉、香腸,這些承載著一整年期盼的美食,成為了他們等待外地兒女過年回家的“紐帶”。
與此同時,四川大大小小的豬企也并未“打烊”,它們堅定扛起保障群眾“肉盤子”的社會責任,針對消費旺季提升出欄量和屠宰量,確保了春節期間豬肉消費市場的充足供應。豬肉制品企業也是開足馬力,研發新產品,希望贏得更多市場。
濃濃的年味還未散去,新津的油菜花已成片綻放,新希望集團旗下新好農牧智慧豬廠就建在離新津城區不遠的地方。2月末,飼養員武思宏已經進入工作狀態,為了防疫要求,他要在廠區待上整整一個月才能出來,此時,武思宏手上這一批種豬已經養了3個多月了,一頭頭精神飽滿的豬兒,等待著隨時銷售。
生豬育種不停歇,生豬銷售端更加忙碌。從綿陽一路發家到全國各地的川企鐵騎力士集團是生豬銷售大戶,鐵騎力士豬業事業部總裁崔喜忠告訴記者,2023年,在行情低迷與非洲豬瘟持續影響大背景下,公司堅持穩生產,全年累計提供優質種豬6.4萬頭,出欄商品豬158.28萬頭。
在位于遂寧的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區內,為了滿足新消費偏好產品,豬油、午餐肉、肉脆……琳瑯滿目地擺放著,這是生豬產業的下游,豬肉制品作為重要的年貨,一定要準備得滿滿當當。春節前期,公司銷售人員們就開始溝通需求情況,提前規劃了大年三十到初八期間每日生產安排。高金食品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集團整體CNY(中國年)銷量同比去年預計增長30%。
市民在選購豬肉
# 專家 #
優質肉消費興起
本地豬擦亮“川豬”招牌
數據顯示,目前四川的豬肉消費量占畜類(豬牛羊)消費量的65%左右,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百姓已實現“豬肉自由”,他們對“優質豬肉”的需求趨勢明顯。
“以前是讓老百姓有肉吃,現在是考慮如何讓老百姓吃得更好。”從事育種研究多年的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學院院長朱礪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優質豬肉市場占有率達到10%左右,這是一個很大的增量市場。
一般優質豬肉通常來源于我們俗稱的“土豬”,肥膘多,瘦肉少,吃起來香,可以賣到普通肉一倍的價格。朱礪介紹,四川有7個本地豬品種:內江豬、成華豬、雅南豬、涼山豬、丫杈豬、青峪豬和藏豬。曾經因為它們生產效率慢,養殖成本高,逐漸被“淘汰”,從國外引進的外種豬成為市場新寵。
如今,精致包裝的“黑豬肉”獲得了更多青睞,消費者餐桌上的川式回鍋肉也有了更好的食材。
近幾年,不斷有本地新品種豬自主培育成功,打破了國外引進豬種的“壟斷”格局。四川鐵騎力士計劃到2025年出欄15萬頭川藏黑豬,高金食品預計2024年全年,“高原黑豬”出欄18萬頭。
工作人員正在整理豬肉
# 協會 #
四川豬肉消費市場好
科技化養殖助力川豬產業
四川是國家唯一批準建設的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四川也是全國豬肉消費大省,穩定的消費市場為生豬養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川近幾年大力發展現代生豬種業,實施川豬重大科技專項,持續實施優質生豬育種攻關專項,建設四川省畜禽遺傳資源基因庫,培育‘川系’新品種(配套系),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四川省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會長、成都正大農牧食品公司總裁李曉勇告訴記者,綜合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立智能化養殖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是四川省生豬養殖的必經之路。
今年四川將如何推進生豬穩產與高質量發展?李曉勇說,一方面大力發展現代化規模養殖,持續推進一批現代化生豬養殖示范場建設,建立智能化養殖技術體系,讓智能化養殖模式切實幫助到企業提質增效,降低生產成本,走出養殖行業的低迷寒冬;另一方面大力推進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以產學研聯動開展育種技術攻關,提升育種核心競爭力。
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朱珠 攝影報道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