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金融統計數據出爐。8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金融統計數據顯示,7月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6。3%,1至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3。53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8。87萬億元。業內專家表示,7月金融總量增長基本穩定,月末增速與上月基本相當,社會融資規模增速高于上半年名義GDP增速約3。2個百分點,保持合理增長,反映金融持續發力支持實體經濟。不過,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資金空轉,金融總量增長整體“減速提質”。
從貸款來看,7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51。11萬億元,同比增長8。7%。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25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60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19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1。13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56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8。21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14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5946億元。
多重數據顯示,金融對于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依然穩固,信貸結構也持續優化。7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6。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5。5%;“專精特新”企業貸款同比增長15。0%;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17%。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全部貸款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從最新金融數據來看,近期融資方式呈現新特點。一方面,直接融資加速發展。7月企業債券凈融資約1600億元,同比多約310億元。
“在防范化解地方債務、城投債務融資規模整體收縮的背景下,這個結果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說明一些企業通過發債替代了貸款。”業內權威人士認為,近年來我國直接融資市場快速發展,企業債券融資渠道更為通暢,也更好與經濟轉型相適配。此外,7月中國政府債券凈融資約7000億元,同比多約2900億元,有力支撐社會融資規模平穩增長。
另一方面,票據融資增長較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任濤稱,應看到,表內票據是貸款的組成部分,是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在滿足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要求下,票據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動性好,中小企業利用票據從銀行進行貼現,與從銀行貸款獲得資金是一樣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數據的變化一定程度也反映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傳統上高度依賴于信貸資金的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貸款‘大塊頭’逐漸調整,反映到信貸數據上是不增長甚至收縮,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等新動能領域貸款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接續,補不上傳統領域貸款下降形成的‘坑’,導致信貸增長出現波動。”業內權威專家表示。
“短期看,金融數據擠水分對總量指標仍有影響。但‘擠水分’促進金融總量數據更真更實,且有利于金融經濟的良性互動。”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指出,過去一段時期,企業債務增長中有一部分資金存在空轉。在金融管理部門對這些行為規范后,套利空間消失,部分企業資金騰挪出來擴大投資、增加研發投入等,未來會更有利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隨著經濟逐步恢復良性循環,有效融資需求也將回升。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未來經濟政策著力點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內需,隨著消費恢復,經濟循環會更加順暢,也將創造出新的有效融資需求。
溫彬預計,伴隨海外環境改善信號更趨明朗,國內寬貨幣空間進一步打開,年內降準、降息等總量工具仍可期待;結構性政策工具強化頂層設計和政策安排,科技金融、養老金融、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住房租賃領域將加快推進。同時,財政政策加快發力,地方債發行明顯上量提速,托底經濟和穩定融資。(記者 向家瑩)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