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年詩韻融阡陌 一方田園入課堂
江油以“文旅+教育”模式激活研學新動能
孩子們參加農耕研學活動
“原來李白的詩里藏著這么多故事!親手拓印《靜夜思》的瞬間,仿佛穿越千年與詩仙對話。”來自成都的學生章夢涵在江油李白紀念館完成研學后,仍難掩興奮之情。近年來,江油市立足“李白故里”文化底蘊與自然生態資源,以“文旅+教育”深度融合為路徑,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研學旅行體系,讓這座千年古城變身青少年“行走的課堂”。
文化鑄魂
李白故里沉浸式詩詞研學之旅
江油作為“詩仙”李白的出生地,將李白文化作為研學旅行的核心IP,依托李白紀念館、李白故居兩大核心景區,打造出集文化傳承、詩詞研習、非遺體驗于一體的沉浸式研學路線。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李白紀念館內,講解員以“聲情并茂的吟誦+生動翔實的故事”為引,帶領學生穿越千年,解讀《蜀道難》的磅礴、《將進酒》的豪邁;在李白故居,斑駁的遺址遺跡與珍藏的字畫典籍,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生平與創作環境。
研學課程設計注重“動靜結合”:靜態課堂上,孩子們聆聽詩歌韻律、解析創作背景;動態體驗中,拜謁詩仙儀式莊嚴肅穆,“投壺”游戲重現古代文人雅趣,雕版印刷、古法拓印等非遺技藝讓詩詞躍然紙上。今年入選四川省研學品質提升試點單位的江油太白書院,更將研學體驗進一步升級。“我們計劃開發‘李白詩歌創作工坊’‘唐代服飾體驗課’等特色項目,讓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活’起來。”書院負責人介紹。目前,江油已建成13家研學實踐基地,其中4家獲評省級稱號,形成了以李白文化為引領的研學品牌矩陣。
田園賦能
農耕非遺點亮鄉土教育課堂
在江油戰旗鎮白沙稻香田野營地,稻田抓魚的歡笑聲此起彼伏。“我們以本地優質稻米為切入點,設計了手打油茶、稻田觀察、稻花顯微實驗等課程,讓學生在泥土芬芳中感受農耕智慧。”營地負責人姚紅枚介紹。該營地圍繞“戶外探索、解密自然、四季耕種、鄉村美育、田園野趣”五大主題,開發了40余項特色活動:孩子們用稻草搭建鳥窩,在顯微鏡下觀察稻花結構,親手種下蔬菜幼苗,在勞作中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深意。
同樣位于永勝鎮的花韻詠盛研學基地,則將非遺技藝與農耕文化深度融合。這里的100余項研學項目涵蓋扎染、陶藝、古法榨油等傳統技藝,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我們希望通過‘文化為魂、體驗為媒’的模式,讓孩子們在鄉情野趣中建立對鄉村、自然和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基地負責人表示。
此外,江油還推出了系列特色研學項目,在蝸牛部落,復古“叢林小火車”載著孩子們穿梭萌寵樂園;在鴕鳥基地,騎鴕鳥、鴕鳥蛋彩繪等活動充滿趣味;在中國醬文化博覽園,古法打醬油、手工磨豆腐的體驗讓學生感受“舌尖上的非遺”。這些項目與自然教育、勞動實踐相結合,構建起多元化的研學產品體系。
全域聯動
構建“詩韻+田園”雙輪驅動格局
從詩詞雅韻到田間野趣,江油通過資源整合與品牌聯動,實現研學旅行從“單點突破”向“全域發展”轉變。一方面,以李白文化為“主脈”,串聯起紀念館、故居、太白書院等文化節點;另一方面,以農耕非遺為“特色”,打造白沙稻香、花韻詠盛等田園研學基地,形成“文化+自然”雙輪驅動的產業格局。
江油市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繼續推進“文旅+教育”深度融合,推動研學課程標準化、基地建設規范化、服務品質專業化。同時,依托數字技術開發“云上游江油”研學平臺,推出VR詩詞場景體驗、線上非遺工坊等創新項目,讓江油研學品牌既有文化厚度,又具時代溫度。
當詩仙遺韻邂逅田園風光,江油正以研學旅行為紐帶,書寫著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的新篇章。這里不僅是李白筆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壯闊之地,更成為萬千學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成長沃土,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綻放出獨特的時代光彩。(范靈知 江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