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綿陽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如今擁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視覺綿陽資料圖片
1985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綿陽撤地建市,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序幕。從技術、產業引進到制造、創新輸出,作為開放發展示范市,綿陽用40年實踐完成了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的華麗轉身,書寫了一部內陸城市對外開放的奮進史詩。
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2024年,綿陽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10億元,“綿陽造”產品遠銷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這座科技之城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記者 唐甜
開放筑基 從技術引進到產業集聚
作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要基地,綿陽很早就植入了開放的基因。上世紀80年代,長虹率先“開眼看世界”,從日本引進彩電生產線,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發出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屏幕彩電,不僅讓企業迅速崛起,更開創了綿陽企業對外開放的先河。
進入新世紀,綿陽開放步伐明顯加快,以項目帶動、創新驅動,向開放要動力、要活力,不斷把科創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發展勝勢。2000年綿陽科技城獲批,2016年京東方落戶,2020年綿陽科技城新區成為全省第四個省級新區,2024年綿陽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市級國有招商公司,在全國地級市中率先發布招商引資正面清單,為城市發展插上“開放之翼”。
2016年以來,綿陽已累計簽約5億元以上招商項目超900個,其中不乏多個百億級項目。其中,京東方在綿累計投資超560億元,惠科則在綿實現“三連投”。在這些龍頭企業帶動下,綿陽不僅形成貫通原材料、零部件、面板制造、整機集成及終端應用等較為完整的新型顯示產業鏈,更成功打造7個國家級產業集群。
圍繞人工智能、機器人、新型顯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商業航天、前沿新材料等未來產業,綿陽依托長虹、九洲、京東方、惠科、富臨精工等領軍企業,以商招商,吸引眾多上下游配套企業相繼落戶,助力更多新興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聚變。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綿陽不斷拓展“朋友圈”,外資也持續“加碼”。2020年以來,全市外商直接投資(FDI)實現3.33億美元,連續兩年突破1億美元。在全球跨國直接投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市外商直接投資額、全省位次、新注冊外企數量不斷刷新歷史紀錄。
開放提質 從綜合保稅到“綿品出海”
2021年,綿陽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這個僅0.14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創造了開放奇跡:擁有9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2023年全國綜保區績效評估中,排名躍升20位至第65名,再創歷史新高。其創新建立的共享實驗室、RCEP服務中心等平臺,為企業提供從研發到出口的全鏈條服務;通過“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發展,2024年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30.5億元,增長50%;與皂角鋪鐵路物流港建立“區港聯動”通關模式,2024年實現進出口額40.5億元,增長74.3%。
“走出去”方面,“綿品出海”行動成效顯著。2024年,綿陽組織70家企業赴海外參展,簽約金額超28億元。鑫宇農機的微耕機成功打開非洲市場,該公司總經理唐超然信心滿滿:“要讓更多人了解‘綿陽造’產品。”這樣的案例在綿陽數不勝數,“綿陽造”正在一次次經貿交流活動中走向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
從中歐班列成渝號(綿陽)的開通,到東盟鐵海聯運班列(南向)、中亞班列,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在綿陽交會融合。迄今,綿陽已常態化雙向開行國際班列209列、貨值29.9億元,通達27個國際站點。
開放賦能 從制度創新到布局未來
制度創新是綿陽對外開放的“金鑰匙”。近年來,綿陽在全省率先建成RCEP外貿企業服務中心,創新“區港聯動”通關模式,“保姆式”服務讓企業實現“拎包入住”。
“從廠房選址到投產,政府提供了全程‘保姆式’服務。”四川綿瑜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雷永富感慨道。這家從深圳搬遷來的企業,僅用幾個月就完成產線轉移并實現滿產。
在政策支持方面,綿陽綜合保稅區已協助企業申請獎勵資金5000萬元。斯菲提克公司研發的近紅外檢測儀,將檢測時間從7天縮短至幾小時。諸如此類的設備進入共享實驗室等創新平臺,不僅為中小微企業共享設備、開放平臺、搭建合作橋梁,更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碰撞出新的可能性。
赴而為奔,躍起為騰。站在新起點,綿陽正謀劃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深化行動:借勢借力國省級重大展會平臺,圍繞科技創新、重點產業建圈強鏈等工作,深化拓展對外務實合作,不斷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這座城市的開放故事,正在書寫更加精彩的篇章。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