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裹住千年溫情
彩線纏繞夏日期許
艾香傳遞節日祝福
端午
中/國/傳/統/節/日
這個延續了多年的節日
正以新舊交融的姿態
在綿陽大地濃情演繹
↓↓
三臺
在三臺縣潼川古城,天中郎巡街隊伍身著傳統服飾,沿途向群眾贈送清香艾草,形成流動的節日風景線;艾草香氣彌漫街道,提前點燃端午氛圍。
這是2025年“我們的節日·端午”文明實踐主題活動一瞥。活動以“風新三臺·眾享端午”為主題,通過文藝表演、民俗互動、中醫文化體驗等形式,讓廣大群眾沉浸式感受端午傳統文化的魅力。
主舞臺區15個特色節目精彩演繹,非遺舞蹈《端午祭》以水袖演繹屈原故事,兒童合唱《粽香謠》融合現代編曲與傳統童謠,漢服走秀展示歷代端午服飾演變……現場觀眾席爆滿。
而在三臺縣中醫院設置的互動區香囊工坊內,20種中藥材供自由搭配,藥師現場講解蒼術、白芷、菖蒲等藥材的驅蚊功效;養生茶飲臺前,游客免費品嘗陳皮山楂飲、菊花決明子茶等時令配方;制劑展示柜則展出端午特色辟瘟丹、紫金錠等傳統中藥制劑。在另一側的美術書法互動區,書畫愛好者們現場為群眾繪制端午主題扇面、書寫書簽,將節日祝福融入筆墨之中。
不止如此,“春天的回響”綿陽市第二十四屆迎春詩會系列活動暨“我們的節日•端午”惠民演出活動也在三臺縣文化館啟幕。
活動現場,樂聲飛揚,翰墨飄香,對“迎春詩會”優秀原創詩歌作品進行了表彰。隨后,歌舞《時光匠人》、情景詩朗誦《詩韻端陽》、舞蹈《杜甫在梓州》等節目輪番上演,不但將三臺非遺元素融入表演,而且還將古典詩詞與現代藝術巧妙融合,展現了杜甫精神與端午文化的時代共鳴。
在下午的“春天的回響”綿陽市第二十四屆迎春詩會創作研討會上,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中文系主任李瀾瀾副教授等專家學者齊聚梁時民美術館,圍繞“古典詩詞中的春天”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三臺依托杜甫草堂等歷史資源,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指出了新方向。
梓潼
當端午民俗與童真童趣相遇,會激發出怎樣的文明新氣象?在梓潼縣,一場以“粽香裹端陽 童趣揚新聲”為主題的雙節活動,通過老少共融、非遺傳承、文明實踐的多元形式,為傳統節日注入時代活力。
在梓潼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粽藝比拼”上演,來自梓潼各社區的30余名包粽能手組隊協作,翠綠粽葉與雪白糯米交織出濃濃端午情;長廊轉角處,套圈游園活動舉行,吸引了眾多銀發族的參與;在非遺傳承課堂中,50余名小學生縫制出獨具梓潼特色的艾草香囊。此外,活動還穿插端午詩詞朗誦、合唱、武術、舞蹈等表演環節,傳統文化在童心中生根發芽。
在梓潼農貿市場,粽子銷售格外火爆。商家們忙碌而有序地現場包制粽子,一個個飽滿誘人的粽子現場蒸熟后進行售賣。為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商家們制作了豆沙、臘肉、牛肉等近20種口味的粽子供大家挑選,2元至8元一個,價格親民。“這些散裝粽子每天要賣兩三千個,禮盒要賣一兩百個。”商戶仇歲介紹,最受歡迎的是豆沙粽、大棗粽和蛋黃肉粽。
鹽亭
在鹽亭縣文同絲竹園清風館內,歡聲笑語不斷,一場別開生面的“粽享童趣 雙節同歡”活動在此溫馨上演,讓市民們在傳統節日的氛圍中,重拾童真,共享歡樂時光。
活動現場,清風館被精心布置一番,處處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息。工作人員早早準備好了糯米、紅棗、粽葉和包粽子、包包子的材料,整齊地擺放在桌上。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和市民們紛紛圍坐在桌旁,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將粽葉卷成漏斗狀,裝上糯米和餡料,再用繩子緊緊扎好,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粽子便誕生了。
此外,現場還設置了豐富多彩的童趣活動。小朋友們身著漢服,在老師的帶領下,制作端午香囊,繪制端午彩蛋,拼制龍船,親身體驗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川
在北川,縣殘聯在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舉辦了“粽香傳情·情暖端午”活動,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托養人員、康復訓練人員及家屬共計20余人參與其中。
活動現場,工作人員首先通過短視頻與圖片,生動講解端午節的歷史由來與民俗傳統,志愿者同步示范包粽子的折葉、填米、纏線等技巧。隨后,工作人員與殘疾人圍坐一桌,邊學邊包、邊聊家常,現場彌漫著糯米與粽葉的清香,洋溢著熱鬧的歡笑聲。
“端午節是紀念哪位歷史人物?”“端午節必吃的美食有哪些?”“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隨后的知識問答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現場還評選出“最佳團隊獎”“最美粽子”“最牢固粽子”等趣味獎項。
(林一巧 邱雨嫕 楊治國 胡莎莎 宋葉茱 周永珩 羅藝天 鹽亭融媒 涪江觀察記者 李春梅 王何力 劉曉東 彭紫薇 楊沐琪 彭雪 唐舒琪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