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古樹 游仙區有古樹名木75棵,樹齡在105到600年不等
建公園 全區已建成小微公園12個,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還有2個正在建設中
增綠量 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29%
綿陽新聞網訊 近日,在游仙區魏城鎮文圣村近3000畝的林區內,護林員穿梭于林間,手持監測設備仔細排查每一棵樹木的健康狀況。另一邊,文圣村林長曹本軍也忙碌著,他時而拍照、時而清理枯枝,時而通過手機程序記錄工作信息。
“我們每周至少巡山一次。過程中,發現小的問題會及時解決;如果發現了大問題,我們會通過微信小程序上報,等待上級解決。”曹本軍說。
在鹽泉鎮圣諭村,兩棵140歲樹齡的羅漢松枝繁葉茂、巍然屹立。護林員對古樹開展日常養護工作時,發現其中一棵因病蟲害導致樹干受損,村林長和護林員隨即商量解決辦法,為樹干噴灑驅蟲藥。
“我們建立健全了保護管理機制,對轄區的古樹名木基礎數據進行調查摸底并建立完善古樹檔案。同時,制定了養護方案,明確了養護責任人,并定期開展巡護、巡查工作,監測它們的生長狀況,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病蟲害、制止人為損壞等問題。”圣諭村林長鮮忠木告訴記者。
林長制的實施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了強大動力和保障。通過壓實責任、強化監管、打擊違法等措施,古樹名木得到更好保護,其生態、文化、歷史價值也得到更充分的彰顯。目前,游仙區有古樹名木75棵,樹齡在105年到600年不等。游仙將繼續創新保護機制,加強古樹保護知識宣傳,讓古樹名木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果說,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是在守護城市的厚重歷史底蘊,那么,群眾身邊的小微公園則為城市增添靈動的綠色音符。
在忠興鎮,一處以“林長制”為主題的小微公園于近日建成投用,成為周邊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公園內種植了各類喬木、灌木和花卉,色彩斑斕。
“出來散步,看到鮮花綠草心情非常好,在這里休閑,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聯絡感情,真好。”村民鄧亮告訴記者。
通過林長制的有力推動,小微公園建設進度明顯加快。截至目前,游仙區已建成小微公園12個,總面積達3200平方米,還有2個正在建設中,“推窗見綠、開門見景”正逐步成為現實。
生態保護,要“管綠”,還要“增綠”。近三年,游仙加大造林力度,加快推進生態建設進程,完成9.7萬畝營造林,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緩解水土流失。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29%。
“巡林過程中,各級林長聚焦國土綠化資源保護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草原災害防控、林長制實施運行等方面,重點開展巡林工作。尤其在重點時期、重要節點、敏感區域等更要加密巡林頻次。”游仙區自然資源局林業開發與綠化股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林長制工作的開展,有效遏制了非法采伐林木、侵占林地等違法行為,推動了生態文明和美麗游仙建設。
近年來,游仙區持續以林長制為抓手,不斷探索創新生態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在擴綠、護綠、興綠的道路上穩步前行,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強大動力。自2021年以來,全區“區、鎮、村”三級林長制體系已形成500余人的管護隊伍,各級林長累計巡林近3萬次,解決各類問題600余個。
“接下來,游仙將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林長巡林工作,持續推動林長制各項工作做實做細,確保林長制工作取得實效,全力保障森林資源和群眾安全。”游仙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古樹保護傳承了歷史文脈,小微公園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植樹造林筑牢了生態根基——游仙在林長制的助力下正向“綠”而行。未來,這片土地將繼續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讓綠色成為最鮮明的底色。
(李靜潔 羅端 記者 周鈺 李媛媛)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