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縣西平鎮梓西鱖鱸水產養殖場采用智慧“缸”養魚,魚的產量大幅提升。
□楊芳 陳航 記者 李春梅 文/圖
養殖魚不用魚池而用圓形魚缸,三臺縣西平鎮梓西鱖鱸水產養殖場養魚有了“新板眼兒”,這是咋回事?近日,記者走進三臺縣西平鎮梓西鱖鱸水產養殖場,一探究竟。
在養殖場的20個大型圓形魚缸內,鱸魚、鱖魚歡快游動。養殖場負責人鐘國斌正忙著喂魚,查看魚苗長勢。
“活蹦亂跳的!鐘老板,你這養的是什么魚呀?”記者好奇地問。
“16個魚缸是鱸魚,4個魚缸是鱖魚。”鐘國斌介紹,一個直徑20米、水深合適的圓形魚缸,標準放鱸魚8000—10000尾、鱖魚6000—8000尾,產量大概在4000—5000公斤。
如此高的養殖密度,讓人不禁擔憂高溫天氣對魚的影響。然而,鐘國斌卻胸有成竹,這得益于串聯在魚缸之間的智能數據監控系統。
活蹦亂跳的魚
“每個魚缸都有探頭,能采集溶氧、溫度、pH值等對魚影響大的數據。要是溶氧低于每升4毫克,我手機上就會收到報警。”鐘國斌一邊操作手機,一邊向記者展示實時數據。
與傳統養殖模式相比,智慧“缸”養魚有哪些優勢?鐘國斌告訴記者,采用智慧養魚后,同等面積下產量提升了6—8倍。傳統養殖受自然條件限制大,而智慧“缸”養魚通過循環水系統,搭載物聯網傳感器,實現24小時水質監測與溶氧調節,為魚創造了穩定、適宜的生長環境。
不僅如此,精準溫控技術讓養殖場掌握了成魚上市的主動權。傳統養殖多在冬季集中上市,市場競爭激烈,價格受限。而這里通過調節水溫,能讓魚在夏季上市,實現錯峰銷售。“溫度越高,魚價越好,最高能賣到49元1公斤。”鐘國斌笑著說。
除了成魚銷售,養殖場還自己馴化鱖魚苗子并售賣,進一步拓展了盈利渠道。鐘國斌估算,鱸魚、鱖魚成魚加上售賣的魚苗,年總產值在500萬元左右。
智慧“缸”養魚模式,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量,還通過錯峰銷售提升了經濟效益,為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從智慧養魚到智慧種菜,如今,越來越多的智慧農業落地三臺,正成為推動三臺農業現代化、助農增收的新引擎。
編輯:譚鵬